? ? 隨著建筑業對BIM應用越來越廣泛,我們能聽到許多關于BIM的傳言。很奇怪,有些傳言來自于并不怎么懂BIM技術的人員,更多的可能是只知皮毛不知其內涵的半吊子人士吧。作為一種能有效提高建筑設計和施工效率,降低風險的工具,再怎么回避也只能是以卵擊石,我們應該順應科技的發展,積極學習新技術才是王道。
下面小編就來說說幾個不懂裝懂的流言~
【謠言一】:BIM會增加設計費開支,設計院使用BIM方法需要增加10~15元/平方米收費。
事實:BIM可以大幅度降低工程成本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與此同時,成熟的BIM設計團隊也不會因設計方法的升級換代而增加設計費,事實上,由于設計團隊效率的提高,BIM方法將對大部分項目帶來低收費。
【謠言二】:BIM加長設計周期,設計師應用BIM軟件需要加長設計周期。
事實:應用BIM設計流程可以縮短設計周期,關鍵在于加大前期專業人員投入。BIM是團隊化作業,它的協同模式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集團設計,在一個項目上能投入足夠多的人力實施同步作業,從而實現高效率和高速度。
而對于個體化設計人,欲通過某個軟件實現個別功能的“偽BIM”來說,因為增加了平時不需要的工序,確實會造成設計周期延長。
【謠言三】:使用BIM最怕設計修改,xx集團的建筑方案到施工圖總在實時動態調整中,設計院使用BIM方法,每次的修改都是災難性的改圖風暴。
事實:BIM的關鍵工作原理在于自規劃方案到施工圖設計、到運營階段全過程使用唯一模型“Modeling”,它最基本的特征是不斷“成長”,最適應的就是修改。所不同的是,這里修改的是虛擬現實的信息模型而不再是圖紙。
由于BIM設計流程中“出圖”被高度自動化,各種各樣的修改也就成為設計過程的常態,圖紙的更新不費吹灰之力。應用BIM設計,工作團隊只需關注設計本身,圖紙作為末端產品自動隨設計而改變。
【謠言四】:BIM是舶來品不適合中國國情,BIM是好東西,但是它源自西方也適應西方的建筑文化,中國特色的建筑文化甚至具體到中國的設計規范、制圖規范都是它需要面臨的障礙。
事實:這是一場開發企業所有者一定喜歡而部門經理人又愛又怕的變革。BIM把所有技術細節用可視化的方式呈現、把所有建筑材料用預算技術無法比擬的精確列表實時報告,打破專業壁壘使得工程信息高度透明化,把部門經理層所熱愛的“灰色地帶”充分陽光化。技術的差別容易克服,心理才是最大的藩籬。
【謠言五】:BIM是Revit軟件,或者BIM是Achicad軟件,或者BIM是參數化設計。
事實:Revit、Achicad、Rhino、Robot、Catia、Mep、Navisworks、Yjk、探索者、Autocad、Excel、Grasshopper……,都是BIM軟件的一部分,但它們不是缺一不可,BIM軟件是實現建筑信息化所應用的一系列來自不同軟件商的計算機程序的集成,既有進口軟件、也有國產軟件(比如圖驢BIM),目前覆蓋了十幾個種類。
【謠言六】:只有高科技高難度的建筑適合BIM應用,BIM屬于高科技高難度建筑設計的專屬,普通建筑用不上。
事實:簡單高效、可視化、透明化的BIM,適用于所有建筑。BIM可以把復雜的建筑變得簡單,同樣也可以把簡單的建筑變得更加簡單。
尤其適用于定型產品標準化部品的建立,BIM可視化把建筑形成過程中原來隱蔽的問題表面化,既可幫助決策者直觀閱讀建筑信息做出決策,也幫助專業人員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
?
?
【謠言七】:BIM就是碰撞檢查工具,xx工程應用先進的BIM理念,對復雜的底層空間進行管道碰撞檢查,成功地在工地實施之前就解決了管網交叉碰撞問題,為項目爭取了大量寶貴的有效空間。
事實:碰撞自動檢查工具確實是BIM工具的一部分,但它只是一個小小的組成部分,甚至算不上BIM理念的核心模塊。
對于僅僅應用了碰撞檢查技術的某些項目來說,確實算不上應用了BIM理念,但是因為它在設計優化時可以做到立竿見影的透視,直接把普通設計流程中不可避免的缺陷檢驗出來,恰好適應了人們“眼見為實”的心理,因此流傳甚廣以致于功高蓋主。